山东泰山足球俱乐部主教练崔康熙近日因健康原因暂离帅位,在足球圈引发广泛讨论,这场看似寻常的教练休病假事件,却意外掀起了关于外籍教练价值、本土年轻教练成长与俱乐部长远发展的深层次思考。
事件起源于上周中超联赛赛后新闻发布会,崔康熙面色疲惫地回答记者提问时,不时咳嗽并显得状态不佳,随后俱乐部官方发布声明,确认这位韩国籍主帅因过度疲劳需要休养一段时间,由助理教练暂时接管训练工作。
这本是职业足球中常见的教练健康管理情况,却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讨论,有球迷直言:“这半年崔指导带队成绩起伏不定,现在又因病休息,这钱挣得是不是太轻松了?”这种观点虽然遭到多数理性球迷的反驳,但却折射出部分球迷对外教的复杂心态。
资深足球评论员王晓瑞在个人专栏中写道:“评价教练不能仅以短期成绩为标准,崔康熙接手泰山队时球队正处于低谷,他带来的战术体系和纪律性是有目共睹的,教练也是人,健康问题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
崔康熙于2023年中途接手山东泰山,当时球队正经历阵容更新换代和成绩波动,他上任后迅速稳定了球队局面,最终帮助球队获得亚冠资格,这一成绩得到了俱乐部高层的认可。
然而本赛季,泰山队表现出现起伏,部分场次比赛内容受到质疑,这也让一些球迷开始计算起崔康熙团队的高额年薪。“如果花了这么多钱请外教,成绩却没有显著提升,为什么不给本土年轻教练机会?”这样的质疑在球迷论坛中并不少见。
山东足球从来不缺乏优秀的教练人才,从泰山俱乐部自身培养的韩鹏、周海滨等新生代教练,到在国内外其他俱乐部执教的山东籍教练,山东足球的教练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堪称丰富。
足球战略分析师李明指出:“外教与本土教练并非对立关系,优秀的外教能够带来先进的足球理念和训练方法,关键是要建立外教与本土教练之间的知识传递机制,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中国足球的整体水平。”
崔康熙事件引发的讨论,实际上触及了中国足球长期存在的一个痛点——如何平衡外籍教练的短期成绩需求与本土教练的长期培养规划。
山东泰山作为中国足球的传统豪门,曾经培养出大量优秀球员和教练,俱乐部拥有完善的青训体系和后备人才储备,包括教练人才,近年来,俱乐部有意培养年轻教练,韩鹏等前球队功勋球员已经在教练岗位上崭露头角。
这种“外教带队+本土教练学习”的模式在欧洲足坛并不少见,许多英超俱乐部都采用这种模式,既保证了一线队的竞争力,又为本土教练成长提供了平台。
北京体育大学足球教授马冰认为:“中国俱乐部应该建立更加系统化的教练培养计划,外籍教练合同中可以加入培养本土教练的条款,明确知识转移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既能发挥外教的价值,又能为本土教练成长创造条件。”
中国足球职业化已经走过三十余年历程,外籍教练从最初的“神秘大师”逐渐成为职业联赛的常规配置,如何最大化外籍教练的价值,仍然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崔康熙在韩国和中国足坛都证明过自己的能力,全北现代的辉煌和申花、泰山的经历都展示了他的执教理念,问题不在于某个教练的能力,而在于整个俱乐部如何系统性地利用外籍教练的专业知识。
欧洲足球俱乐部通常会有完善的技术总监体系,负责协调外籍教练与俱乐部长期发展目标的关系,确保即使教练更替,俱乐部的足球哲学和青训体系也能保持连续性。
山东泰山近年来也在向这个方向努力,技术部门的组建和青训体系的规范化都显示俱乐部正在构建更加职业化的管理体系,这种结构性的建设可能比单纯讨论某个教练的去留更有价值。
对于山东泰山而言,当前的挑战是如何平衡短期竞争压力与长期发展需要,中超联赛的竞争激烈程度与日俱增,球队需要保持竞争力以获得亚冠资格和争夺冠军;俱乐部也需要为未来储备人才,包括球员和教练。
崔康熙的休养期可能反而为俱乐部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反思机会:如何更好地利用外籍教练的专业能力?如何加速本土教练的成长进程?如何建立更加可持续的教练发展体系?
国际足联教练培训讲师李春满表示:“中国足球需要摆脱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外教和本土教练应该是互补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系统,让不同背景的教练能够各展所长,共同提升中国足球的水平。”
从长远来看,中国足球的崛起不能永远依赖外籍教练,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又了解中国足球特点的本土教练团队,这个过程需要耐心和系统规划,而不是在外教表现波动时就全盘否定其价值。
崔康熙的休养事件最终会过去,但它引发的讨论应该继续,山东泰山作为中国足球的重要力量,其在外教使用和本土教练培养方面的探索,将对整个中国足球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足球需要更多理性讨论和建设性意见,而不是简单化的批判和否定,只有建立起真正职业化的教练培养和使用体系,中国足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再重复“推倒重来”的循环。